撤销冶金部已经十八年。可现在,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国有钢铁企业经营艰难,行业内亏损严重,负债累累,部分钢企濒临破产,全行业面临改制私有化,以至几十年辛苦建起的国有钢企产业,就要这样成为历史。难道当初撤销冶金部,就为了这个结果?事已过去,不可重来。本文再提旧事,回顾过去,愿能为重振钢铁提供一点参考。
建国后,1950年我国产钢60万吨。到1956年撤销重工业部成立冶金部时,产钢447万吨。到1998年撤销冶金部时,产钢11559万吨(一亿一千五百多万吨)。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产钢5亿吨。产能过剩后,到2014年产钢达8.2亿吨。为着比较,美国1950年产钢8785万吨,1964年产钢达11528万吨,1998年产钢9865万吨,2008年产钢0.9亿吨,2013年产钢0.87亿吨。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建国时,中国钢铁工业极端落后,产量及技术几乎一片空白。钢铁作为工业的基础,发展钢铁就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1956年撤重工部立冶金部,标志钢铁正式形成行业性地发展。到1998年撤销冶金部时,钢铁产量已达一亿一千多万吨,达到了美国的最大钢产量。
冶金部在大办钢铁,三年困难,十年文革等各种干扰下,用42年时间使产量从四百多万吨,冲过亿吨,可见冶金部的领导作用很重要。撤冶金部后,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钢产量有5亿吨,这年美国产量才0.9亿吨,可见我国钢的产量问题已得解决,市场也已趋于饱和。由此,产量不应再是中国钢铁的发展趋势,可到2014年,产量却增至8.2亿吨,从而造成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导致全行业发生经营困难。
1998年,经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撤冶金部改冶金局。到2001年,经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撤销冶金局,其相关职能转移到中钢协等部委。到此,钢铁行业的行政领导机构完全撤销。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社会的支柱行业,现在撤掉行业领导机构,这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理由?
不像。1998年,产量已达一亿一,市场供应已能保障。这时,如还想发展产量,完全没必要撤冶金部,等几年产量自然就能上去。所以,撤冶金部的原因,不是为发展产量。
也不像。国有钢企的管理缺乏活力,但效益一直不错。这主要是因市场需求上涨和钢材市场价格上涨。如果说,撤冶金部,是为了把钢铁发展目标,从追求产量转为追求效益,那么,就更不应撤冶金部。因为,这种转变,没有行政外力的推动,是无法转变的。
从当时改革进程看,应该是这个原因。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虽保留冶金部,但提出一系列改革要求。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就改冶金部为冶金局。2001年,在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中,就撤了冶金局。由此可见,配合改革,是撤销冶金部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撤冶金部,是当时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
你还别说,这还真的是需要,因为,撤掉冶金部,能表示我们结束了计划经济,开始市场经济。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始至终未清楚,这种需要是新生,还是牺牲?九二年南巡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再次迈上快车道。在经济改革大潮下,钢铁行业由于企业的单一性,就很快被卷入改革之中。对钢铁而言,改革改什么?虽说设想有一大堆,但说穿了,就三个字,市场化。在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时,钢铁行业市场化是大趋势。而要实行市场化,首先,是要解决政企不分,钢企自主经营权问题,最后是断开钢企与国家的经济所有关系,实行自负盈亏。这就是改革所要的市场化。
推行经济改革,十分振奋人心。几十年的苏式计划经济,僵化,低效,供不应求,连肚子也吃不饱,已使人失去希望。现在国家要搞市场经济,岂不振奋人心!只是大潮之下,冶金部就麻烦了。就国有钢企而言,要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冶金部与钢铁厂的隶属关系。因为,我国的主要国钢都是部属企业,地方国钢虽属地方,但业务还属部管。怎样解决政企不分?在当时改革氛围下,撤销冶金部,就成为改革的必需,受到大家一致支持。于是,就通过人大,一步快过一步地撤销了冶金部。
冶金部没了,什么政企不分,企业自主权,自负盈亏等问题,也就自然解决。这在1998年时,是全行业皆大欢喜。然而,十八年后的今天,钢铁的现状不是我们当初的期望,中国的钢铁人,还能欢喜吗!现在回头看,铁钢行业市场化,是跟随中国经济发展潮流,没有错,问题是,搞市场化,非要撤销冶金部,放弃行业领导?不错,在搞市场化的过程中,作为行政机构的冶金部,是有与市场不适的地方,但作为行业的领导机构,其有着全行业政策政管作用。如果不适与作用不分,一把都撤销掉,会不会导致行业失控,把市场之间的竞争变成相互撕杀?现在回头看,没有政策政管,就是行业失控,相互撕杀。由此可知,当初为经济政革而撤冶金部,不是新生,而是牺牲。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撤冶金部是种牺牲,但这种牺牲也是值得的,因为,撤冶金部换来了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是我国企管者的一种追求。在计划经济下,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管理没有活力,效率低下,效益不佳,长期压抑着国企的企管者。现在撤销冶金部,彻底分开政企,这恰如圆梦,岂不受到大家的欢迎!然而,高兴归高兴,撤冶金部在实质上,是政企分开还是撤政放企?这又是一个扎心的问题。
市场化及市场之间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具体形式。各位明白,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搞市场经济,假如没有法治,就会在利益驱动下,演变成权力经济,缺德经济,无序经济,互害经济,土匪经济。所以,搞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十分坚固的法治。要想建立法治,首先要有承载法治的经济政体,没有政体的存在,一切都靠法院打官司,那法治就是浮云,飘来飘去靠不住。
一、重组兼并问题。钢铁企业,本来都是烧结,炼铁,炼钢,轧钢这样生产,各家之间也没配套关系,重组有什么意义?可就是因为要讲企业产量排名,把几个钢企组合到一起,把产量加在一起,然后宣布排名是前五。这有意义吗?这不纯粹是拿国有钢企开玩笑(如有兴趣,请查看渤海钢铁重组事件)!重组没有互补性,兼并没有自愿性,还美名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简直就是江湖把式卖大力丸,骗死人不填命!
二、贷款扩产问题。贷款扩产,就像一阵风,风到之处,谁也挡不住。五百万,要扩到一千万,一千万,要扩到二千万。没有钱就四处贷,似乎产量上不去,钢企就要垮台!真是不可思议,家家户户都这样扩产,产能能不过剩?产能过剩了,钢价能不下跌?钢价下跌了,钢企能不亏损?钢企亏损了,还能还本付息?不能还本付息,就该倒闭破产!这种1+1=2的算式,我们为什么就算不过来,非要搞到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大家都活不了命时,再掉过头来压减产能,真是扯蛋!
三、竞相压价问题。通过降价来提高销售量,是销售的常用手段。但对钢铁产品,不一定适合。因为,钢铁产品品种单调,一家下跌就会引发一片下跌,再者,钢铁产品是材料大路货,利润点数很低,已无降价空间,如发生降价,不是亏本也是探底。因此,在钢铁行业,不应发生竞相压价。可是,从08年危机后,出口骤降,国内滞销,钢企就开始竞相压价。现在钢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基本是个定数,你降我也降,结果大家都降到成本线,降到白菜价,还是不能提高销售量,反而把利润都赔进去,这是怎么回事?然而,在竞相压价大势下,一家钢企是低挡不住的,只能跟着降价,随波逐流。家家竞相压价,是国有钢企各自保命的无奈之举,但却是钢铁行业发展的致命之病!
钢铁行业并非纸糊的,产生点问题不可怕。但像重组兼并,贷款扩产,竞相压价这类伤及行业根本的问题,钢铁行业再强大,也扛不起啊!钢铁行业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总经理,为什么就没阻止住这样一些问题的发生?这真令人心悸!然而,冷静一想,不是中国钢铁人不行,而是我们打破了行业政管机制。撤冶金部,表面看是政企分开,企有自主权,实质上是撤政放企。
撤销了政管的行业,推行市场化,倒是顺风顺水,但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化?一个无序的市场化,在这种无序的市场化中,企业获得了自主权?重组兼并,企业不得不干。贷款扩产,企业不得不干。竞相压价,企业更是不得不干!企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牵着鼻子走,还能说有自主权?一个没有法治的市场,企业是谈不上有自主权的。我们撒销了冶金部,是促成了钢铁市场化,但是一个没有法治的市场化。我们是把钢企抛进市场大海,彻底使其政企分开,但这一个市场大海邪风兴浪不断,钢企别说自主权,能活命不被淹死就算万幸了,那还敢想什么下海发展。
今天看来,1998年撤冶金部,是为推行钢铁市场化作的牺牲,是撤政放企导致市场无序化,是改革初期的失误。那么,现在要不要重建冶金部,纠正以上失误?是否重建,关键不在过去的失误,而要看中国钢铁下一步的发展,是否需要。
中国钢铁要发展,这是句原则话,重要的是要明确,我国钢铁要发展的内容是什么?依据现状,不应该是产量,而应是发展品种求效益。但是,无论怎样发展,有两项基本内容是不可以忽视的。一就业,中国人多,钢铁行业有责任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现在钢企动不动就减人增效,这不值得提倡。二环保,环保已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钢铁生产还污染严重,环保压力慢慢的变大。客观说,不以产量为目标的发展,要比以产量为目标的发展,艰难复杂得多。也就是说,我国未来钢铁的发展,靠现在这个无序的市场,是没有前途的。现实摆在面前,未来钢铁发展,必须要有行政管控力,存在于这一个市场之中,必须使市场有序化,钢铁发展才有前途。所以,重建冶金部,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话到这里,大多数人应该相信,靠原始的市场化,是不可能正常发展钢铁产业的。从这几年钢铁市场化的实际看,重复投资,盲目扩产,恶意竞争,买卖失信等这些市场弊病,没有行政管控,仅靠市场自身是不可能消除的。撤冶金部后,原冶金部的政管职能,主要移交到中钢协,可中钢协是行业协会,怎么能对钢企产生政管作用?中钢协是无法承担对市场化的政管责任,只能听之任之。失去了行政管控,市场的原始野性就自然出笼,钢铁行业也就发生了今天这样的困境。对这一失误,我们该深思。
是否重建冶金部?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对市场化形成管控力。前面提到,由中钢协来承担,显然不行。那么,由国务院来直接领导,行不行?肯定不行。或者由别的部委和地方政府兼管,行不行?也不行。因为,兼管的事,一不专心二不专业,更难的是,兼管者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钢铁行业是经济基础行业,对钢铁行业的领导,必须立足全行业着眼全社会,一定要有超前政管的权威性。这样看来,还是设冶金部必较适合。设冶金部,使冶金部成为国务院,管理钢铁行业的专门执行机构,这样,能做到专业专心权威化,能有人对钢铁行业的成败负责。当然,新成立的冶金部与原冶金部不同,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全行业,包括国有钢企民有钢企,进行领导,规划,许可的国家行政权力机构。
我国钢铁遭受的这场挫折,虽然糟糕,但更糟糕地是,面对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全行业亏损,三万亿负债,竟没有一个机构或个人,对此过失负责!似乎行业里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自然天意,与我们人没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可怕!我记得,我上班时,每次安排转炉检修,检修会上,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检修负责人。一次检修,都要确定负责人,而一个行业,却没有负责机构或负责人,就靠着市场搞,这个行业能承担起行业的使命!
要说我国现在的钢铁,在技术装备上没问题,在生产质量上没问题,在市场销售上更是没问题。因为,中国钢铁行业多的就是人才。但由于没落实行业责任者,就导致钢铁的什么都是问题。没有责任者,行业制订不出现实可行的规划,行业纠正不了已然浮现的各类问题,行业接受不了新的建议和观念。责任,只有负有责任,才能做到认真处理问题,切实制订发展规划。负责任,已是现在钢铁行业的绝对需要。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官员干部,既要占着位置,又不愿负责任,真是钢铁管理的痼疾。
我国钢铁下一步怎么办?减产保价。不错,减产后能涨价,钢铁企业就又活了。可是怎样减产,减谁家的产?这不是几句话能办到的。其实,产能过剩只是个表面问题,复杂的是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为了使钢铁行业尽早摆脱困境,为了各家钢企能有一个正常经营的大环境,也为了处理好钢铁行业的债务,我们仍旧是应该先为钢铁行业设立一个责任机构及责任人,然后,把钢铁行业交给他,由他来领导并实施中国钢铁的新发展(比如,宝钢武钢合并,这么大的动作,谁负责?)。我们要从这场产能过剩灾难中汲取教训,发展钢铁市场化是对的,但完全靠市场来控制钢铁行业,是万万不对的。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冶金工业部改组为国家冶金工业局,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下的主管冶金行业的行政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冶金工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8年6月16日 〔1998〕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冶金工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6号),将冶金工业部改组为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主管冶金行业的行政机构。
国家冶金工业局必须贯彻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在职能配置方面做以下调整:
(一)政企分开,不直接管理企业。不承担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职能,不下达生产或分配计划;不承担审批公司等职能。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权益。
(二)权力下放,增强地方人民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将行业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资质审查、产品质量检验、科技成果鉴定、人才培训等职能,交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三)权责一致,相近职能交由同一部门承担。有关产业政策、经济调节、生产运行、投融资引导、技术进步、军工配套、安全生产、黄金行业管理等职能,交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直属高等院校交由教育部统筹安排;质量监督职能交给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家冶金工业局负责拟定行业规划;组织研究行业法规和规章、制度、标准,实施行业管理;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指导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
(一)研究拟定冶金工业发展的策略、行业规划,促进冶金行业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合理布局。
(二)研究提出发展冶金工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制订行业规范、规章和技术标准;协调行业内部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三)研究制订冶金工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指导国有冶金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冶金企业扭亏解困、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
(四)推进直属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其3年内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减少补贴、减员增效。
(五)掌握和分析冶金行业生产动态,提出冶金工业产需衔接的建议;汇集、分析和发展国内外冶金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办理机关文秘、档案、保密、行政事务等工作;组织政府间冶金工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研究拟定冶金工业发展的策略,组织编制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冶金行业结构调整,指导行业合理布局。
研究提出发展冶金工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订冶金工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组织推动直属企业改革、改组和移交,推进直属事业单位改革,使其在3年内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减少补贴、减员增效。
组织制订行业规范、规章和专业方面技术标准;提出冶金工业产需衔接和调控冶金产品进出口的建议;掌握和分析冶金行业生产动态;汇集、分析和发布行业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部关系,推动公平竞争秩序。
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承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机关党委。负责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司。
国家冶金工业局机关行政编制为80名。其中:局长1员,副局长2-3名,正副司长职数18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后勤服务机构及编制,按有关法律法规另行核定。
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日期:1998年06月16日 实施日期:1998年06月16日 (中央法规)
在改革大潮中完成历史使命,冶金部职能分散到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工业与信息化部。
2001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内贸易局、冶金工业局等9个国家局正式撤销,其有关行政职能已并入国家经贸委,国家局原来的行政职能将并入国家经贸委的相关司局,隶属这些国家局的七八百位政府职员将向经贸委、监事会、行业协会等机构或企业分流。国家经贸委已按新的机构和职能运转。
原9个国家局联系和管理的近300家行业协会将实行分行业分层次管理,国家经贸委直接联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内的10个综合性行业协会,发展的策略、行业规划直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管理,同时授予权他们分别管理其他200多个协会,还委托他们分别管理原国家局管理的信息中心、规划院和其他一些事业单位。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设立商务部。国家冶金工业局在此次改革中被撤销。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置国资委,管理原工业部门国企、央企,部分职能分别划入国资委。行业职能下放到钢铁工业协会,由钢铁工业协会管理原冶金工业(部)局等所属协会和代管部分事业单位,原冶金部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划规2008年3月新设立的工业与信息化部。最终冶金部职能分散到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在改革大潮中完成了历史使命。